10月29日-31日,第31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會在浙江嘉興舉辦。
作為專業度強、影響力深遠的賽事活動,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在中國廣告傳媒行業備受矚目。其中,享有“廣告之巔看長城”美譽的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關注商業領域,不僅是挖掘優秀廣告創意、品牌營銷內容的專業平臺,更是規范賽事活動的標桿;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則在公益廣告領域具有權威高度,側重于挖掘和傳播具有社會責任感、正能量導向、創意獨特且能夠深刻觸動人心的公益廣告作品。
今年,長城獎、黃河獎兩大賽事活動共計征集作品近萬件。經過初審,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有 1600 余件作品、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有 1300 余件作品成功入圍終審環節。今年的終審會評委由來自全國各地行業權威學者、知名企業代表以及優秀創意人等眾多行業精英組成,他們從作品的創意水平、社會影響力、營銷效果等多個維度展開綜合判斷,致力于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廣告作品。
廣告作為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當今社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結合最新趨勢與前沿動態,第 31 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對主題與賽道設置也進行了優化與升級,增設創新體育營銷和短劇營銷等熱門案例類別。

(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主席、國際廣告協會全球副主席、中國廣告協會會長 張國華)
終審動員會上,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主席、國際廣告協會全球副主席、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表示,“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作為代表國內廣告業的高水平賽事,這次在原有廣泛行業專家基礎上向社會公開招募評委,最終匯集了學術專家、品牌主、廣告人、法律顧問多方大咖組成評委陣容,可謂‘百里挑一’。擔任賽事的評審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使命,希望各位評委秉承公正原則,認真高效地完成此次終審工作。”
動員會結束后,為期兩天的終審會正式展開。評委們秉持認真、嚴謹與專業的態度,進行緊張的終審工作。
一直以來,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關注商業廣告在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中的實際效果,通過多維度評估,從而推選出當年商業廣告的卓越案例。從今年進入終審環節的作品來看,不僅作品內容反映出廣告行業的最新趨勢,也體現了廣告創意人對時代與社會熱點的敏銳洞察。

(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主席、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廣告研究院院長 丁俊杰)
對此,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主席、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廣告研究院院長丁俊杰表示,“經過40多年的發展努力,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評選廣告的標準已經遠遠不止是解決民生和消費導向,更是樹立廣告業與社會文明程度共同成長的標桿。而在今年的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品牌主的加入,充分體現廣告主對長城獎作品征集大賽的認可。”
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作為公益廣告權威賽事活動,自 1982 年創辦以來,不斷挖掘和傳播具有社會責任感、正能量導向、創意獨特且能夠深刻觸動人心的公益廣告作品,為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執行主席、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陳剛)
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執行主席、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剛談到,今年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的主題更加細化,通過廣告來推廣公益活動中的細節,能夠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公益的價值,更明確地知道如何參與到公益行動中。
在本次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終審會中,由于報送作品數量眾多以及大眾對長城獎、黃河獎的高度認可,因此,在大賽的相關評審與討論環節中,氣氛也格外激烈。評委們各抒己見,從各自領域和專業視角出發,分析作品是否能夠切實打動目標受眾、實現品牌和公益推廣的目的。各方觀點相互碰撞、交鋒,旨在篩選出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高水準的杰出作品,確保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的權威性和含金量得以充分彰顯。
此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第七屆3·15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廣告大賽終審會也同期進行。大賽通過創意廣告向公眾傳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和技巧,旨在引起廣大消費者對于自身權益的關注和重視。
第31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長城獎、黃河獎作品征集大賽的金、銀、銅各級別榮譽作品將在11月27-30日廣告節期間進行揭曉發布。
一路向好的高質量發展勢頭、源源不斷的行業活力,是本次終審會落地浙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本次終審會得以落地浙江省嘉興市,要特別感謝浙江省廣告協會的積極引進與協調組織,嘉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嘉興市廣告協會及相關單位的鼎力支持。

(浙江省廣告協會會長盧永福在動員會上致辭)

(浙江省嘉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委委員、三級調研員宋國昌在動員會上致歡迎辭)
本次終審會產生的所有入圍優秀及以上作品名單將于近期發布,敬請關注中國國際廣告節(https://www.chinaciaf.org/index.jhtml)及中國廣告協會(http://www.china-caa.org/)的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獲取;掃描下方二維碼可一鍵免費注冊參會,誠邀蒞臨共同見證!

消息來源:中國國際廣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