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中國科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整體安排并回答記者提問。2025年7月1日—31日,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活動將在北京舉辦,本屆年會以“示蹤科技前沿 助力創新發展”為主題。
主持人:
宋玉榮 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新聞發言人
現場發布人:
楊書宣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
王 素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侯增廣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
發布會上,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副部長宋玉榮首先介紹發布人?
今天,中國科協在中國科技會堂組織召開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專題新聞發布會,主要內容是介紹第二十七屆中國
科協年會整體安排并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介紹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各位發布人。他們是: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楊書宣,中國
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素,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侯增廣。
今天新聞發布會發布內容主要是: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整體安排,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平行論壇
“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情況,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專題論壇——“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情況。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楊書宣介紹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整體安排?
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將于7月1日—31日在北京集中舉辦,主題為“示蹤科技前沿 助力創新發展”,由1場主論壇、98場專題論壇以及4場平行論壇組成,并設置發布、宣傳與科普、展覽展示與場景體驗等版塊。
本屆年會主論壇擬于7月6日上午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擬邀請潘建偉、譚天偉、李家彪、戴瓊海、萬建民等五位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學會負責人,圍繞量子技術、生物制造(生物醫藥)、深海科技、人工智能、農業(育種)等主題作主旨報告,分享前沿觀點與創新思想;發布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為持續性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樹立“風向標”。
從7月1日開始,全國學會將圍繞數理化基礎科學、生命健康(含醫學)、地球科學(含深地深海)、生態環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進材料、資源能源、農業科技(含食品)、空天科技等10個領域陸續舉辦98場專題論壇。4場平行論壇包括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環境論壇、港澳科技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座談會、中國科協主席與青年科技人才見面會。
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還將開展中國科協年會歷史沿革展、中國科技會堂專家報告展、科技發展成就展等,并在中國科技會堂咖啡廳等區域開展開放式學術交流與科技場景體驗活動。
本屆年會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召開、在謀劃“十五五”戰略規劃的關鍵時期召開,是中國科協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十五五”規劃建言獻策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科協年會強化服務國家戰略導向、全面回歸學術本源、實現再次轉型升級的改革開篇,對打造中國科協標志性學術品牌,體現學術引領力、影響力,增強對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號召力,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本屆年會變革了議題征集機制,組織近70家全國學會會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等,圍繞國家“十五五”規劃涉及的重大科技領域,聚焦其中的前沿、非共識科技問題,推薦了近260個議題,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凝聚科技工作者共識。本屆年會首啟了非共識議題征集活動,動員98場專題論壇圍繞研討主題,提出能夠觸發相關領域學術理念突破、現有知識體系或權威論斷顛覆、研究方法與工具變革、數據解釋或應用方向變化,可在學術界引發廣泛討論的非共識議題。經專家評議,形成非共識議題清單,并于年會結束時線上發布。
二是堅持學術為本。本屆年會完善了學術把關機制,各專題論壇由權威專家“掛帥”組建學術委員會,對活動方案進行把關,對“誰來講、講什么、誰來聽”提出要求,突出學術共同體的學術價值。本屆年會健全了學術交流機制,在結構上,既有主旨報告、專題報告,也有自由交流、集中討論,強調大跨度、多學科交叉,突出高端、專業;在形式上,既有現場墻報展示,也有線上科普拓展,還結合場地具體情況,設計場景、營造氛圍。
三是樹立成果導向。本屆年會創新了成果凝練機制,邀請中國科協副主席、常委參加各領域專題論壇,牽頭召開跨學科學術研討會,指導全國學會圍繞各領域難點堵點凝練高質量決策咨詢建議。本屆年會恢復了論文征集傳統,圍繞年會主題,98場專題論壇與156種科技期刊合作,共同開展年會論文征集與出版工作,其中高質量期刊比例超過90%。各專題論壇共征集論文2152篇,計劃正式出版1096篇,出版工作計劃于10月底前全部完成。經學會推薦、綜合評價等環節,選出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最具影響力百篇論文,并于年會結束時線上發布。
除此之外,本屆年會還秉持務實節儉的原則,一是在會議組織上力戒形式主義,不設立開閉幕式,減少領導致辭等程序性安排,嚴禁安排宴請等非學術交流活動,讓科技工作者將全部精力放在學術交流本身,全身心投入學術研討。二是嚴格控制線下活動規模,將主要精力從會務組織轉向學術交流的策劃實施。三是充分利用會場已有設施設備,不搭建大屏,不制作背景板,不鋪設地毯。不再提供簽字筆、筆記本、文件袋等物品。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素介紹平行論壇——“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情況?
2025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作為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四個平行論壇之一,將于7月10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會議規模300人,設置成果發布、主旨報告、專題研討三個板塊。
科技期刊承載著促進學術交流、策源創新思想、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使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以來,中國科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深改委《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同多個部門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重大專項,有力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最新公布的期刊引證報告顯示,我國已有56種科技期刊國際排名位列學科前三,24種排名學科第一,高影響力期刊數量持續增長。
2024年底,卓越行動計劃啟動二期建設,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對構建期刊發展新生態、吸引更多高水平論文在我國期刊和平臺發表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本次論壇正值卓越行動計劃二期任務全面推開的關鍵之年,為引領我國科技期刊換道升級,加快形成開放協同、融合發展的辦刊體系,論壇以“破界·重構·賦能——共筑學術出版新生態”為主題,邀請5位重要專家作主旨報告,設置4個專題研討板塊,深入探討我國科技期刊的創新發展路徑。論壇秉持開放交流、多元碰撞理念,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聚焦新的使命任務凝聚發展共識。論壇瞄準“期刊生態圈”建設,邀請知名科學家、國內外頂尖期刊主編和出版人、期刊評價專家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負責人等,從集群平臺建設、構建自主評價體系、數智賦能以及吸引原創成果首發等方面跨界交流,將為持續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有力凝聚改革共識,探索解決方案。會前,論壇已經圍繞相關議題開展了論文征集工作,將在會間進一步深入研討,成果以專刊形式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結集出版。
二是研判人工智能對科技期刊的深刻影響。當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科研范式,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科技期刊的全流程,通過賦能學術平臺、數據融合,推動期刊編輯、出版、傳播全流程的智能化轉型。伴隨著技術適配性,在科研誠信、倫理邊界、學術質量控制等面臨諸多挑戰。論壇從AI賦能學術平臺、促進融合出版、變革期刊運行模式、推動平臺生態與服務體系創新等維度設置了專題報告,引領我國期刊出版界深刻認識AI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理念。
三是“學術科協”(CAST SCHOLAR)正式亮相。為向科技工作者提供更高質量的學術服務,中國科協科技導報社啟動建設了“學術科協”服務平臺,將于論壇期間上線運行。該平臺以智慧科協2.1為基礎,首期搭建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匯聚管理系統、中文期刊采編系統和期刊集群發布系統,提供數據匯交管理、期刊出版和成果傳播推廣服務。平臺將依托中國科協“一體兩翼”組織優勢,整合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等資源,組建中國科協期刊集群和學科專業知識庫,匯聚高質量學術資源,提供公益性、智能化知識服務。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侯增廣介紹專題論壇——“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情況?
經過緊張、有序的籌備,“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將于7月6日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專題論壇聚焦國家戰略與技術前沿需求,以人工智能發展為重要錨點旨在服務國家信息科技領域的專業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提升注入強勁動力。
論壇設置主旨報告和圓桌論壇兩大環節。主旨報告環節中,來自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跨學科、跨領域專家學者,圍繞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的研究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突破與治理等議題深入交流,通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剖析技術發展趨勢,探討模式識別和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路徑,推動學科進步與期刊協同發展。圓桌論壇則圍繞人工智能交叉應用等前沿議題,搭建青年科技人才與資深專家之間的產學研對話平臺,有助于拓寬青年科技工作人才學術視野,激發創新思維,助力他們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創新進步,為其研究成果加速落地轉化提供路徑與幫助。
論壇將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對交流成果進行系統凝練與深入分析,最終形成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專報,構建起從學術研討、成果凝練到建言獻策的全鏈條成果轉化體系,進一步推動我國人工智能及信息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
問答環節
中國科學報記者:
國家級科技社團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力量,本屆年會是如何體現科技社團的學術功能和價值的呢?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 王素
國家級科技社團學科門類齊全,專家資源豐富,是我國高層次學術活動的重要組織力量,更是年會活動的“主體”,年會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科技社團的學術功能和價值。
一是強化創新引領,本屆年會特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海洋學會、人工智能學會、作物學會等全國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圍繞生物制造、深海科技、人工智能、種業振興等戰略領域進行主論壇主旨報告,突顯國家級學會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重要學術價值,深厚的學術底蘊,創新引領的使命擔當。
二是強化跨學科交流研討,本屆年會10個領域98場專題論壇由53家全國學會承辦,特別是組織邀請10個領域中國科協副主席、常委參加專題論壇相關活動,并指導開展跨學科高層次學術研討,促進學科前沿交叉。
三是強化國家戰略服務能力,本屆年會議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技大會明確的重點領域和關鍵任務,旨在增強全國學會服務國家需求的意識與能力。各專題論壇也將圍繞“十五五”時期階段性要求進行戰略性思考,積極咨政建言,服務科學決策。
科技日報記者:
中國自動化學會承辦的“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專題論壇有哪些亮點和特色?中國自動化學會承辦的“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專題論壇有哪些亮點和特色?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 侯增廣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專題論壇從學術前沿性、科技工作者主體性、學術交流平等、成果凝練建議決策等多個維度,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獨特且關鍵的推動作用。
一是學術前沿與成果轉化并重,論壇邀請了中國自動化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作為學術委員會主席,學術委員會全程把關議題,聯合《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等核心期刊,遴選10篇學術前沿論文匯編成專題集錦,其中人工智能治理與發展部分直接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與信息科技領域戰略。
二是凸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創新主體作用,創新“院士領銜+青年交流”機制,設置青年學者提問環節,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前沿探討”專題論壇中,10余位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人才、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人才與中國自動化學會特聘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等近20位頂尖專家同場交流,搭建青年科技人才與資深專家平等對話交流平臺。
三是學術交流成果凝練與建言獻策深度融合,論壇通過論文成果展示的方式,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可視化學術交流環節;由論壇學術委員會牽頭,圍繞“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等成果形成專家建議報告、服務科技領域決策建議,實現“基礎研究-學術交流-建言獻策”的全鏈條價值生態。
光明日報記者:
本屆年會還有哪些改革創新點,請再簡要介紹下。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 王素
本屆年會突出戰略性、學術性、全局性,在內容設置、組織機制和交流形式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
一是高層次科學家引領學術交流,不僅主論壇邀請5位重要科學家面向“十五五”時期科技戰略規劃,圍繞量子技術、生物制造(生物醫藥)、深海科技、人工智能、農業(育種)等主題進行主旨報告,各專題論壇也都由重量級科學家領銜研討前沿議題,引領科技界激發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
二是優化重大問題難題征集機制,細分推薦遴選領域,定向邀請戰略科學家推薦問題,明晰工程技術與產業技術問題邊界,由56位戰略科學家組成23個專家組深入研討,推薦90個問題難題進入終選環節。最終選出10個前沿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和10個產業技術問題。
三是為推動構建理性包容、開放爭鳴的學術氛圍,錨定未來學術活動方向,首次面向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征集具有學術性、前沿性、討論性的非共識議題,在年會結束時進行線上發布。
四是堅持學術導向,在各專題論壇征集的千余篇學術論文基礎上,綜合考量學術創新性、科學價值,遴選百篇最具影響力的年會論文,在年會結束時線上發布。
五是強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托舉,組織召開“中國科協主席與青年科技人才見面會”,聽取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工作和生活需求等,對他們遇到的疑惑提供解答建議,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勇挑重擔。組織百余位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擔任各專題論壇學術秘書,深入參與論壇策劃和實施,為青年人才接觸高端學術資源、與大咖交流對話,在領域權威專家指導下凝練學術成果創造條件。組織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入選人員參加年會,感受學術氛圍,開拓眼界。
《中外會展》北京總部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豐體南路3號豐體時代大廈A座309室
電話:63875812
傳真:86-10-51654839轉801
上海辦事處電話:
郵箱:zwhz@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