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參觀,是指來自上下游相關行業的企業,組成人數達到一定規模、滿足特定條件、前往展會參觀交流的團體。參觀團既可提升展會觀眾的專業性,又能充實展會現場人氣,其現場合影更是極佳的展后宣傳素材。故而組團參觀形式備受主辦方青睞,近年來已成為各大展會的常規操作。而受限于自身資源及現實條件,在組團參觀中借助“外力”,已成大多數主辦方的選擇,商協會由于其獨特優勢已成主辦方慣常的合作對象。
商協會提供行業資源支持,主辦方拿出真金白銀以及展會中的露臉機會,雙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贏。合作存在優勢與風險,主辦方需要對此有清晰的認知,并采取積極的平衡策略,以規避相應的風險,盡可能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獲得最佳合作效果。

合作優勢
首先,借用行業資源。成熟的商協會通常具備特定行業的豐富資源和影響力,通過相關商協會組織會員單位前往展會參觀,能夠快速觸達相關領域的潛在買家與專業觀眾,提升觀眾質量,其“短平快”的特點十分適合尚處于成長期的展會,尤其是異地的新展項目。
其次,攻克特定企業。行業的領軍企業具有代表性,如能成功組織領軍企業組團參觀,既為參展商帶來了行業用戶,也可作為對外宣傳賣點。但此類企業通常規模較大,主辦方如沒有資源積累,可能“無從下手”,而相關領域的商協會往往擁有固定聯絡渠道。
再次,有效節省人力。主辦方可從繁重的邀約工作脫身,從而騰出更多時間精力用于其他事務,統籌安排參觀團的現場服務,如市場宣傳、現場服務、同期論壇等。如若商協會渠道組織的參觀團,企業質量較好,且要價合理,則這樣的合作可視作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潛在風險
第一,成本提升。通常商協會在合作中會要求合作費用,或用其他資源進行置換。如展會合作的商協會數量較多,將導致展會市場預算大幅增加。
第二,比重失衡。如果商協會的合作在組團參觀中占據了過高的比重,甚至展會的觀眾組織很大程度上依賴商協會,那么這樣的合作模式就不健康,且容易受制于人。
第三,惡性合作。主要形式為:相關機構在展前提供真實或虛假注冊信息供主辦方審核,并在展會中組織學生、退休人員、兼職、行業無關人員冒充專業觀眾前往展會充場,或通過“一人多證”“一臉多刷”的方式形成入場記錄。在競爭激烈無比的華南地區,這已然是條成熟的灰色產業鏈。當然,商協會通常在乎體面,此類現象更多見于各種邀觀代理機構和平臺。
第四,對象沖突。隨著組團參觀的規模不斷擴大,合作商協會數量越來越多,很可能出現商協會邀約的對象與主辦方自身邀約重復的現象,企業礙于情面通常會選擇與關系更為深厚的協會報名。這樣主辦方將付出更多金錢與時間精力成本。
第五,興趣減弱。這是大部分展會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在接觸初期,企業大多對組團參觀形式抱有新奇感,報名積極踴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展會每年變化甚微,將導致企業產生倦怠心態,參觀的興趣逐年遞減,從而加大了商協會下一年組織觀展工作的難度。

平衡策略
第一,明確組團定位。組團參觀僅是觀眾組織的一種形式,只因此種形式相對高效,故為大部分主辦方所采用,但組團觀眾不應成為展會觀眾的全部。此處涉及到一個比例問題。通常在展會成長階段,組團觀眾比例可維持在較高水平,因為展會需要以組團的形式快速拉起觀眾規模。而隨著展會的不斷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一比例理當持續縮小。觀眾的主動登記,展商的主動邀約,行業內的口口相傳,這些都是展會成熟健康的標志。如過于依賴組團參觀形式,將不利于展會的規律發展。
第二,控制合作比例。組團參觀中的商協會合作,某種程度上也可稱得上“飲鴆止渴”。在短期內,這種合作有助于快速擴大組團觀眾體量。一旦長期使用并產生依賴,主辦方將逐步喪失自主邀觀的能力。因此,主辦方不能習慣于高高在上的遙控指揮,必須堅持親自下場聯系企業,掌握核心的企業和買家資源。否則時日一長,觀眾組織能力喪失殆盡,遇到問題就想花錢解決,最終只剩放代理這一條路。作者認為,比較理想的紅線是“六四開”,即所有的組團觀眾里,至少有60%來自主辦方自主邀約。
第三,設立完善協議。面對各類合作方,我們首先要簽訂盡可能完善的協議,將潛在的各種情況及應對措施實現約定在合作協議中,有條件的主辦方可將協議給律師或法務過目。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商協會產生重復邀約,主辦方在簽訂協議時可約定邀約規則,設立企業邀約的保護名單,明確哪些企業商協會不用去邀約,事先與商協會達成共識,并設置合作費用的封頂金額,最大程度保障主辦方自身利益。
第四,培養資深人員。展會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負責組團業務的市場人員需了解當地市場,融入當地協會圈子,對各協會的關系背景有清晰認識,清楚各協會的主要資源,做好日常關系的維護。保持對商協會等合作方的動態調整,根據每年合作效果篩選合作方。合作效果好的加大投入,合作效果較差的降低投入,并設置考察期,期滿仍不見改善可停止合作,在控制成本的同時實現效用最大化。市場人員也需具備“火眼金睛”,能夠判斷相關信息的真實性,有效識別欺騙性合作,成為維護公司利益的第一道“防火墻”。
第五,維持新鮮感。具體措施包括:持續擴張展會規模,招募行業領軍企業參展,展示最新產品與技術;引入強大合作伙伴,為展會帶來新板塊;協調展會檔期,與產業相關的展會同期舉辦。展會甚至可以變為兩年一屆,將展會品牌復刻至外地,一年當地舉辦,一年外地舉辦,盡可能保留企業的新鮮感。如果上述這些都做不到,那也沒關系,只要負責市場人員能力夠強,通過不斷開地拓新企業、新合作方,也能保證組團參觀的觀眾數量。
最后,提供最大支持。相互支持應是合作的主旋律。主辦方應在保持商業信用與契約精神的前提下,按照協議推進合作,配合商協會的合理需求,不碰商協會歷年聯絡的老客戶。最重要的是,在展后結算環節中,不拖拉、不扯皮推諉,在約定截止日期前盡快安排打款。真誠始終是最大利器。商協會在感受到主辦方的誠意后,正向反饋通常也會體現在雙方后續的合作中,這將為主辦方帶來良好的合作效果,從而形成良性循環。